Skip to content

釉下蓝彩的历史

陶瓷和蓝色两者的关系可说是密不可分,因此,不论是陶器还是瓷器,蓝色都是十分重要的颜色。

陶瓷和蓝色的历史渊源和中东有极大关系。我们可以追溯至早期的中国炻器和瓷器生产,当时,钴矿石在今天伊朗德黑兰南部的卡尚出产。商人以这些矿石和青瓷交换。青瓷在阿拉伯地区相当受欢迎。青瓷被当地人认为有侦测有毒食物的功能,直到今天,不少阿拉伯人依然相信青瓷在与有毒食物接触时会「冒汗」、变色、甚至断裂,有效地警告用家。

因此,中国生产的第一批出口的瓷器可能是为阿拉伯世界制造的。中东出产的陶瓷因为在较低温度下烧制,所以仍然多孔不防水,并不太适合用作餐具。从8世纪和9世纪开始,在发明瓷器之前,中国人制作美丽的炻器,几乎半透明和雪白的颜色,或涂上了橄榄绿色的釉,成为青陶瓷。因为青陶瓷大受欢迎,大量进口之余,在9世纪的伊拉克的陶器工匠也模仿制作。陶器涂上了白色锡釉,和透明铅釉有所不同,但却非常适合涂上装饰。伊朗工匠也模仿制作这些白色的陶器,也涂上了丰富多彩的装饰。

在9世纪,伊朗陶器工匠使用钴蓝色来装饰无色的碱釉。他们发明了一种由石英,白土和钾碱或苏打混合物制成,更薄更白的玻璃器皿,并在玻璃器皿涂上了这种釉料。到了10世纪,他们还使用氧化铜生产出一种明亮的绿松石色釉,或加添了锰去制作一种红紫色的釉。因为中国人长期以来都出产货物用作对外贸易,所以擅长为产品作出改变,照顾顾客的口味。中国工匠意识到中东顾客喜爱蓝色的陶器,所以他们就开始在中国的炻器上涂上钴蓝。

为了适应了阿拉伯市场,器皿的装饰画上来自希腊的老鼠叶的树叶。而且,富有中国和佛教特色的装饰也相当常见,因为这些异国风情令陶瓷更受欢迎。在中国的元朝(1281–1368),中国出产这种瓷器供应阿拉伯近东地区,这些产品也首次抵达欧洲。

在欧洲,「Cobalt」(钴)这个名称,来自德国传说中的矿场精灵(Kobold),是铜矿的副产品。当冶炼钴矿石时,会产生有毒的砷,因此矿工都会敬而远之,钴也因而得了一个恶名。当初,他们未曾认识到钴是一种有用的物料。素胎状态的陶瓷器涂上了灰色的氧化钴,经过烧制后变成美丽的钴蓝色。

从14世纪初到15世纪初,来自波斯撒那威(Siraf),伊拉克巴士拉(Basra)和阿曼苏哈尔(Sohar)港口的商人以钴蓝为交换媒介,选购最上乘的中国工艺品,前后为期一世纪。当葡萄牙人以及后来的荷兰人来华进行贸易,虽然中国瓷器产量因而上升,出口质量却比以往下降。

中国青花瓷也促进了中东地区的陶瓷生产。中东出产的陶瓷模仿中国瓷器,工多艺熟,中东成为了中式陶瓷仿制品的专家。在17世纪,当中国的生产因为民变而停顿时,伊朗陶瓷就以「中国陶瓷」的名义被荷兰和英国商人出售。在伊斯兰征服之后,伊朗的锡釉和彩色陶瓷沿着非洲北部海岸传遍至西班牙南部。这些陶瓷制成品被在意大利大陆和西西里岛的工匠模仿。西西里岛有一个庞大的穆斯林社区,甚至可能雇用来自突尼斯的穆斯林工匠。由于锡从英国进口,锡釉陶器在当时的意大利一定相当昂贵。初期的产品,好像受中东影响的药瓶(Albarelli),仍然清楚地看得出它們与阿拉伯陶器的渊源,但不久之后,常见的意大利器皿开始成为主流。

意大利锡釉陶瓷一开始就具有装饰功能:许多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件都会烧上铅釉。随着工匠开始使用其他颜色来装饰这种陶器,以「马约利卡」(Majolica)为名的陶器开始为人认识。今时今日,马约利卡陶器依然着名,它的名字可能来自西班牙马略卡岛(Mallorca)。在15世纪中,马略卡岛是在瓦伦西亚(Valencia)和马拉加(Malaga)制造的许多摩尔锡釉陶器的转运站。

最早期的中国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欧洲。这些产品非常珍贵,通常以金或银装饰,使其更加美观,也具有保护产品的功能或改变产品的用途。已知的例子中,有的花瓶用作水壶。以镀银装饰的Gaignières-Fronthill水壶是13世纪晚期一种中国青花瓷花瓶,正是一个好例子。在H. Couts的書中第64页的第73号插图有所记载。

直到15世纪,当葡萄牙人开始通过海上贸易把更大量的瓷器送到欧洲,瓷器才被广为人知。瓷器成为皇室收藏品,或仅仅作为礼物交换,并没有在欧洲社会各界广泛流行。从16世纪开始,瓷器更趋定期地进口欧洲。于1517年,第一批商船抵达欧洲,在1522年,葡萄牙政府已经下达命令,商船中三分之一货物必须是瓷器。那时,中国瓷器已经开始反映出欧洲在装饰和设计风格上的品味。然而,葡萄牙人并未能以后来居上的荷兰人的规模大量进口瓷器,所以瓷器在当年仍然是奢侈品,只是葡萄牙皇室可以享用。荷兰的庞大海上贸易最终使瓷器价格下降,富有的荷兰资产阶级也能购买瓷器用作装饰家居之用。

Back To Top
X