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[popup_trigger id=”13756″ tag=”span”]Creative commons 80px[/popup_trigger]

Images on this website are licensed under a
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-NoDerivs 3.0 Unported License.

藏品

D2126. 一对彩色釉陶荷兰奶牛

代尔夫特,约1760

每只奶牛两耳呈铁红,两角呈黄色,四蹄呈黑色,绯色的口络以及锰紫色的额发和尾巴,脖子和背部绘以铁红、锰、黄色、蓝色和镀金的花卉绿叶。底座以铁红色、锰色、绿色、蓝色、黄色和黑色呈现大理石花纹,并有一只青蛙装饰。

高:15.5 厘米,长:21 厘米。

这对奶牛雕像完全以珐琅着色。各色珐琅和金色在小炉中用小火的烧制方式上色。通过这种新技术,传统的调色板增加到柔和的粉红色、绿色、金黄色、橙色、浅棕色、金色和银色。

这种全新样式的代尔夫特陶器灵感来自1660至1670年间进口到欧洲的日本彩瓷。耶雷米亚斯·戈特灵(Jeremias Godtling)被普遍认为是开创了小火烧制的技术和将其推广的第一人。戈特灵很可能是在1676至1678年在阿姆斯特丹逗留期间,从珐琅或玻璃工作室处学到了画珐琅的技术。“摩尔人头”陶坊(Het Moriaenshooft),很可能是在1680至1686雅内绮·范斯特拉特(Jannetje van Straten)和罗赫斯霍佩斯坦(Rochus Hoppesteyn)母子的共同经营下引进了戈特灵的技术。在海牙经营自己的陶坊失败后,戈特灵在1693年加入了“希腊”(De Grieksche A)陶坊。在陶坊拥有者彼得·阿德里安斯(Pieter Adriaensz. Kocx)1701-1702和其遗孀乔安娜·范德赫尔(Johanna van der Heul)1703-1723年间的领导下,画珐琅的技术得到改进,出现了亮红色,金色和绿松石色。戈特灵也同样将他小火调色盘的技术传给了“玫瑰”陶坊(De Roos)。

代尔夫特珐琅陶器在1710年之后称为其最重要的产品之一。代尔夫特工匠们不仅从模仿日本彩瓷中发展了小火烧制技术,也同时借鉴了德国迈森瓷器,例如形状,写实的花朵、浪漫的场景和海港景观等装饰都受到了德国工厂的启发。在七年战争(1756-1763)期间,由于进口受到限制,人们对这些缤纷多彩的代尔夫特陶器所制成的餐具的需求有所增加。德国进口瓷的下降对代尔夫特珐琅陶器成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这两只奶牛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。

Back To Top
X